大会筹备委员会主席暨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
赵英杰博士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我很高兴今天能出席第13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的开幕典礼。
2. 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在1983年第一次在新加坡举行,40年来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的中医药团体,轮流主办这个区域性的中医药 学术大会,促进各国中医药界人士的交流与学习。新加坡很荣幸能主办今年的会议,在此特别欢迎来自亚细安国家和中国的中医学者到访新加坡。
中西医医疗体系求同存异
3. 在新加坡以西医为基础的医疗体系中,中医扮演的是辅助性的角色。这并非意料之外。毕竟在新加坡,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药物和医疗仪器的审批制度、临床程序和医疗机构的设立,都是以西医的制度为基础。在中国,西医和中医几乎是平起平坐的。虽然医院内大多数部门提供的都是西医治疗,但也同时会有中医部门,例如针灸科、儿科、内科、妇科和肿瘤科等。
4. 我最近到访北京时,参观了一家中西医综合医院,给我的印象是病人可以自行选择是要到中医部门求医,或者选择去西医部门。又或者,如同接待我的东道主所说,会有一名协调医生替病人做决定。但是,某些疗法,例如治疗癌症的化疗,其实是没有可替代的中医疗法。
5. 这样一个中西医并用的系统也并非意料之外的事,因为中国始终是中医药的起源地。中国已制定了可以审批中西方医学疗法的监管框架,并让中西医都能在医院里共存。因此,中医药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不仅在于辅助西医药,也在某些情况下,加强甚至替代西医药。在中西医的两套系统之间,处处都是两者可以求同存异的机会。
6. 我们需要了解,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制度。
7. 西方医学起源于文艺复兴,以科学为根基。因此,西方医学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过程发展起来的。它注重以数字证据,也根据不同的人体器官划分为专科和次专科,而把这些要求转化为严格的监管程序。西医学已俨然成为了医学界的共同语言。
8. 另一方面,中医汇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中医有许多技术都是在严峻的考验和错误中研发而成,并且不断进一步改进。它以宏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人体健康,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并且依赖于自然的疗法。
9. 西医和中医两个平行的系统,各自有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两者无论在语言、出发点、心态和思维框架方面,全然不同。因此它们不可能合并,但可以并用。
两个医疗系统的重叠正扩大
10. 举例说明,西医为人体的每个器官开发了一个专科,而专科医生也很擅长治疗 每个器官的机能障碍。另一方面,中医把人体的大器官分类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但是,“脾脏”指的不仅仅是脾脏这个人体器官,也是人体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到身体各脏腑、排出废物的系统,从而配合且协调与其他四大器官系统的运作与平衡。以这样的方式看待人体,也是明智合理的。
11. 我举另一个例子,也就是中医常用的一个关键术语 – “气”。“气”是一种能量,所以是我们肉眼看不见,无法衡量的。西医的科技精通的是人体实质、可见,以及可测量的物质形体, 没有研究“气”的学问。
12. 然而,事实上,中西医都承认,我们的人体不仅由物质形体组成,还包含无形的物质。例如,大脑内的神经元产生的电流会通过我们的神经系统被传递到其他器官,而这些都是无形的。我们的情绪,以及心理健康也是无形的。可见,我们体内这些无形物质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异,西医和中医师之间的沟通充满挑战。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到,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之间,一方是对的,而另一方是错的。这两者只是不一样,就如牛顿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也是不一样的。建铁路用前者,制造GPS仪器则用后者。
14. 我认为,一个能够照顾好人民的医疗体系,就必须设法在中西医之间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至少,我们必须尝试去了解这两套医学体系,毕竟两者都各有其长处与好处。虽然我们的着陆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应该展开这趟求同存异之旅。
15. 世界各地为这个进程投入了大量努力。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中医药纳入了《国际疾病分类》。
16. 此外,一些毫无根据、声称是中医的疗法,例如食用某些动物身体部位的做法,也成了被人们诟病,不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寻常做法。
17.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发表,用来说明中医药的作用原理。例如,一些研究臆测 “气”是沿着自主神经系统传导到其他部位的。其他研究显示针灸会影响神经激素通路。许多穴位位于多个感觉神经元活动的部位,而这些神经元在被针刺激后,会向大脑发送信号,进而释放更多的β-内啡肽,也就是人体天然的止痛化学物质。
18. 这些科学研究也发现了人体变化与人们发病之间的关联。中医对糖尿病患者在 出现并发症之前的体质研究显示,患者呈现一定的“阴阳”不平衡。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西医诊断或预测糖尿病患出现肾脏、眼部和周围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可能性。
19. 随着多个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当地的卫生局都迫切需要通过预防性保健护理,来维持人民的健康。治未病是中医一向来的重点。如今,这更是西医和中医的共同责任。
20. 预防医学往往是全面的,侧重于人,而不是疾病。中医治疗其实一直都是个体化的,因为我们的体质或不平衡的情况,人各有异。在西医学里,精准医学的发展也是以这个概念为基础。中医学没有基因组学的深厚底蕴,但尽管如此,这是中西医两个系统交叉融合的战略点。
新加坡的中西医医疗发展
21. 新加坡致力于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中医和西医一同发展。今天,让我分享几项重要的措施。
22. 第一,新加坡卫生部今年推出的“健康SG”,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中医在养生保健及治未病方面,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例如,如果能在糖尿病患出现并发症之前,透过中医所谓的“阴阳”失调的现象,提早进行预判,我们可以优化糖尿病的治疗,达到“健康SG”中治未病的目标。我们目前也正与中医团体讨论,如何能让中医师更好地支持“健康SG” 。
23. 第二,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新加坡卫生部在公元2000年立下《中医注册法令》后,开始注册本地中医师,目前已有超过3000位中医师。
24. 在中医师培训方面,我上个月刚宣布南洋理工大学明年将推出新的中医药学位课程。这个为期四年的课程是本地首个颁发中医学位的项目,也是根据新加坡的需要而制定的。
25. 为了配合南大课程的推行,我当时也宣布,卫生部将从2024年1月起,为那些在今年通过中医执照试的新注册中医师,推出临床培训项目。这个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项目,和目前西医毕业生的驻院实习计划是类似的。
26. 第三,改善中医师的就业条件。有了中医师培训的提升,卫生部也将推出中医师职业发展与薪酬指导原则。由各中医机构组成的工作小组已探讨中医师的职业与薪酬,并共同制定了中医临床执业的结构化职业发展和薪酬框架。这会使新毕业的中医师对中医的专业前景,更加有信心。
27. 第四,我们正在加强中医药的研究。研究产出的证据,可以确立中医医疗在本地的疗效。新加坡卫生部今年10月与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签署《第七期中医药合作计划书》。新中双方将针对中医药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等,展开合作。卫生部旗下、负责评估科研方案的中医科研咨询委员会也将继续包括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专家。
28. 最后,我们也在提升中医的水平。新加坡中医界的行医和专业操守,都是通过中医管理委员会进行自我管制的。管委会目前正在审查其监管框架,目标是要加强监管框架,并认可那些资格较高,而且更有能力的中医师。
29. 这样一个使差异更明显的框架,将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依据,赋予资格较好的中医师更多的公共卫生责任。例如,高素质的中医师可以为“健康SG”贡献更多、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引导国人过更健康的生活。
总结
30. 最后,我感谢并谨向第13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组委会,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大会圆满成功。
31. 这次大会,我希望大家可以把视线焦点放在如何扩大中西医医疗体系的重叠。我相信这将改善各国人民的健康。中西医一起发展,目的是给我们人民更好的医疗体系。我希望未来,中医药不仅能在多数国家扮演辅助性的角色,也发挥与西医相辅相成的作用,成为我们医疗保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